2018年5月25日至29日,由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浙江省材料研究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花港海航酒店等地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120多个高校、研究院所和材料企业等材料领域的院士、教授、学者、学生600余人注册参会,会议得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Materials Today Nano期刊、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Mikrouna、Thermo Fisher Scientific、Verder Scientific, Horiba Scientific、Orient KOJI、Edinburgh Instruments、DENS Solutions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也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0周年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正值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近千名海内外校友代表返校参加院庆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分论坛的相关会议。
5月2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正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在开幕式上致辞。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Robert O. Ritchie以其在材料科学、断裂力学和疲劳裂纹扩展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会议上Ritchie院士就结构材料抵抗断裂和疲劳的微观结构机制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与介绍,并结合人类骨骼、皮肤和牙齿等韧性生动形象地与材料微结构相联系,张泽院士积极提问并与Ritchie院士展开了讨论。比利时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Gustaaf Van Tendeloo 从电子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讲起,介绍了电子显微镜的与众不同。并详细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如何使纳米科学与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以及目前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李述汤主要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与技术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详细阐述了OLED技术的机遇与所面临的挑战,指出OLED技术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扩展性,在未来产业化发展中具有可观前景,但在设备制造、材料生产等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陈龙庆教授作了题为“Phase-Field Method of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相场方法及多尺度模拟方法在材料微观结构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并以铁电和多铁氧化物畴结构与翻转为例,带大家充分了解相场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动态,参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接下来,大会共分为材料微结构及原位表征、硅及半导体材料、氧化锌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电介质材料、光子功能材料、氧化物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储氢和电化学能量存储材料、电池材料、生物表面与界面材料、环境材料、功能微纳复合材料、先进结构和多功能复合材料共15个分论坛。分论坛遍布花港海航酒店、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等地。
分论坛掠影
【材料微结构及原位表征分论坛】5月27日至5月28日,第三届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会议(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MPM-3))材料微结构与原位表征两个分会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两个分会场,共邀请来自美国、日本、丹麦、荷兰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共40余位。在为期一天半的分会报告中,组委会共邀请了10位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作keynote报告。他们分别是日本大阪大学Seiji Takeda教授的“Atomic 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TEM of metal surface dynamics in gas environment”;丹麦技术大学Jakob Wagner教授的“Solid State Dynamics Visualized by Environmental EM”;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的“Quantified and Atomic Scale Mechanical Microscopy”;美国伦斯特理工学院张绳百教授的“What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Twin Domain Boundary in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湖南大学陈江华教授的“Electron Microscopy for Aluminum Alloys as Light-Weight Industry Materials”;北京工业大学隋曼龄教授的“Liquid Environmental Electron Microscopy:Self-Hydrogenated Shell Promoting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on Anatase TiO2”;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周光文教授的“Atomically Visualizing Elemental Segregation Induced Surface Alloying and Restructuring”;复旦大学车仁超教授的“Lorentz Electron Miroscopy for Mangnetic Materials”;燕山大学黄建宇教授的“In-Situ Nanomechanics and Nanoelectrochemistry in an Aberration Corrected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武汉大学王建波教授的“Fabrication and Real-Tim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Low-Dimensional Metal Oxides”。此外还有30余场邀请报告。每场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们与报告人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切讨论,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努力探索合作机会。
【硅及半导体材料】5月27日,由浙江大学材料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硅与半导体材料分论坛在百合花宾馆顺利召开。本场会议由马向阳老师、李东升老师、余学功老师以及皮孝东老师共同担任分会主席。会议伊始,杨德仁院士带领大家回顾了硅材料研究以及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世今生,更指出了硅材料研究的广阔前景,同时还倡议建立本会议日后再次举办的长效机制。本次会议产学研结合,立足基础研究,放眼产业发展,不光有学界的声音,亦有业界的观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来自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物院材料所、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众多师兄师姐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与学术观点。来自常州时创、浙江金瑞泓、宁德时代、苏州协鑫等企业界的师兄师姐也就半导体产业现状与市场需等方面同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会议在杨德仁老师的总结中落下帷幕,众参会者依依惜别,约定来年再聚首,共话半导体材料。
【氧化锌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分论坛】会议伊始,叶志镇教授做了简单的致辞,宣布ZnO及化合物半导体论坛正式开始。首先,来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宋志棠教授做了题为《相变存储器》的特邀报告,就相变存储器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实的介绍。接着,北京大学的杨学林教授进行了关于《Si 衬底上GaN基异质结构的外延生长和缺陷控制》的邀请报告,展示了北大在Si(100)以及(110)面上生长的GaN研究进展。分会报告在朱丽萍教授的主持下进行。来自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袁国栋教授对《硅基半极性LED》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详尽而精彩的报告。深圳大学的曾昱嘉教授做了题为《氧化锌/黑磷光电异质结》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们研究小组在二维黑磷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东南大学顾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化合物半导体:5G通讯的基石》,对当前化合物半导体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向参会者介绍了5G通讯的发展情况。来自东京大学的黄虎彪博士进行了关于《原位观测拓扑缺陷诱导的晶体微结构的成核和生长》的研究进展报告,展示了诸多有关拓扑缺陷诱导的晶体成核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物理基础研究,令参会者们受益颇深。苏州大学文震博士的报告题为《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收集及自驱动传感》,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当前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情况及产业化进展。报告之余,大家还进行了充分的学术讨论与交流。最后,叶志镇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发言。叶教授提出,学术之路任重而道远,望在座的各位科研工作者们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为中国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磁性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6日,空山新雨后的清晨,磁性材料分论坛暨第183期西湖学术论坛――“磁性材料前沿研讨会”于西子湖畔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技馆如期召开,聚焦国内外磁性材料前沿科技进展。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共同承办,包括南京大学都有为院士,清华大学周继院士以及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在内的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磁学专家学者逾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首先为会议开幕式致辞,材料学院严密教授与朱铁军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会议。杨院士从国际形势着眼,分析了磁性材料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次磁学会议论坛,能够促进我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发展。随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韩高荣为大会致辞,为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详尽介绍了材料学院光辉的发展历程以及材料学院对浙江大学科研成果的巨大贡献,材料学院近年来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继续支持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的科研建设与人才培养。会议开场,周继院士首先讲解了超材料及其与常规材料的融合,介绍了以人工原子作为结构单元的超材料特性,由于超材料的奇异特性,目前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高分辨的显微成像,超精细半导体加工可以解决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的瓶颈难题,甚至还可以用作防震材料等。利用超材料的理念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高性能功能材料。接着,兰州大学的薛德胜教授、山东大学的颜世申教授分别介绍了磁电耦合现象、磁谱变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整流磁电阻效应,让我们对电磁物理现象又有了新的认识。论坛后半场,宁波材料所的闫阿儒研究员向我们介绍了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瑞典赫格纳斯公司软磁事业部的主任叶舟讲解了高性能金属软磁复合材料及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最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的吴琛副教授就金属软磁复合材料及其宽频应用做了精彩报告,会议异彩纷呈,思想交流,智慧碰撞,与会人员都收获颇丰。会议最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对本次大会做了总结。虽然都院士已经八十高龄,但依然精神抖擞,始终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为我国磁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高度赞扬了各位演讲者的精彩报告,肯定了我国磁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这次的西湖论坛为磁性材料研究者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国,拥有着众多的稀土战略资源,虽然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但依靠着这些科学家们的不懈奋斗,我们正在迅速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向着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不断进步。
【光子功能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7日,由浙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光子功能材料分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此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长春应化所、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研究所的五十多位老师。会议首先由钱国栋教授主持,并由王民权教授致开幕辞,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对现阶段光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成果做了回顾与展望,对论坛组委会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在这次会议上,华南理工大学张勤远教授向我们系统地作了关于“新型稀土激光玻璃”的特邀报告,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王成新教授做了“Encoding Optoelectrical Sub-Components in a Al2O3 Nanowire for Rewritable High-Resolution Nanopatterning”报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林君教授作了关于“近红外光响应的纳米诊疗平台的构建及生物应用”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教授作了关于“稀土纳米荧光标记材料:电子结构、光学性能和生物医学应用”的特邀报告。北京大学孙聆东教授作了关于“Engineering Lanthanide Luminescent”的特邀报告。厦门大学解荣军教授作了关于“基于单颗粒诊断法的新型氮化物发光材料的探索与发现”的特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步文博教授作了关于“新型无机材料调控活性氧――用于重大恶性疾病高效诊疗研究”的特邀报告。来自其他高校或研究院所的多名老师也作了关于光子材料的精彩报告。会议现场气氛热烈,知识碰撞火花频现,交流深入,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产生很大反响。此次会议成功举办,为我国从事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科研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成果展示舞台,对我国材料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相关企业的技术与理念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参加会议的还有浙江大学钱国栋教授、樊先平教授、王智宇教授、杨雨副教授、崔元靖副教授、乔旭升副教授等老师和相关课题组的研究生。
【氧化物功能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6日,由浙江大学材料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氧化物功能材料分论坛在紫金港国际饭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韩高荣教授和任召辉副教授邀请了11位来自不同名校氧化物功能材料方向的优秀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邀请报告。会议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会议由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开辉教授主持,首先由无机非金属所所长钱国栋教授代替韩高荣教授进行会议开幕致辞,表达了对远道而来客人的热烈欢迎和对材料学院未来发展的良好祝愿。上半场的报告主要以能源材料为主,由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陆亚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路新慧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的姚建曦教授、中国计量大学的钟敏教授、来自同济大学的杨修春教授以及来自温州大学的向卫东教授分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团队的科研成果。短暂的茶歇过后,下半场会议按时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路新慧教授担任主持,下半场的报告着重于氧化物功能材料界面与物理原理,分别由来自浙江大学物理系的谢燕武教授、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开辉教授、来自浙江大学的陈宗平教授、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何智兵教授以及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董伟霞教授给大家展示了各自团队最新成果,与会成员之间也进行了深入交流,纷纷表示从本次会议中受益匪浅。最后,韩高荣教授作了总结,表达了院友之间相互促进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祝愿,会议也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下帷幕。
【光电功能材料分论坛】MPM光电功能材料分论坛吸引了多所国内知名院校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学者的参与,会议报告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其中包括ITO玻璃的微观调控及在高温热电偶中的应用、透明陶瓷YAG的性能研究在中子监测中的应用、TiO2 基纳米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研究、弛豫铁电高聚物增强的p型WSe2场效应晶体管和栅极可调整流器研究等等涵盖国家继续的航空发动机领域温度测量、激光器、光解水制备清洁能源以及新兴的二维纳米材料在光电器件的应用等等,内容丰富、领域多样,参会的各位代表都表示受益匪浅,也有代表表示找到了合作点,争取以后开展全面的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发展。
【无机纳米材料分论坛】无机纳米材料分论坛于2018年5月27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纳米楼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南京工业大学、牛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贵州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嘉兴佳利、巨石集团等学术界和工业界人士共计40余人参会。首先杨辉教授致欢迎词,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之后,参会学者分别在石墨烯、新型纳米电子材料及器件、水泥基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光学材料等方面做了10个学术报告,探讨了无机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热点、前沿问题及产业应用瓶颈。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为无机纳米材料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最后,杨辉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希望各院友能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各行各业相互交流、互相融通,用创新创业的奋斗为母校和社会多做贡献,用情怀力量筑梦美好未来。
【储氢和电化学能量存储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6-27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所储氢材料实验室承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 “储氢与电化学储能材料”分论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科馆报告厅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所潘洪革教授和陈立新教授共同担任分会主席。本次会议旨在交流储氢与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分享各位同行在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并增进大家的合作机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来自美国福特公司、万向集团、微宏动力、深创投、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宁波材料研究所等国内外学者、科研人员和企业界人士共计60余人,分别作了有关氢能技术、储氢材料、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方面的25个学术报告,探讨了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以及燃料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等的最新研究动态。大家深入交流了各自研究方向的成果及其可能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就可能进行的合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规划。本次会议为日后储氢材料和电化学储能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电池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7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所能源材料研究室承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电池材料分论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北门电工厂二楼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所涂江平教授主持。本次会议旨在进行电池材料研究及其技术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参会人员包括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都电源、拓峰科技、中芯国际、巴斯夫(中国)等校企科研人员及实验室在读师生共计60余人。会议开始,参会人员分别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随后浙江拓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嵘岗博士做了题为《电池制造数字化工厂的关键问题及实践》的报告,北京高压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旭杰做了题为《光电材料及其压力调控》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学术成果及应用领域等的前沿信息,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次分论坛学术交流为日后电池材料产学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表面与界面材料分论坛】“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分论坛于5月26日上午8:30开始举办,整个分论坛共安排6个邀请报告。由于恰逢材料学院40周年院庆,我们邀请的以往毕业的师兄师姐均踊跃参加了此次分论坛,与会人数约45人。由翁文剑老师全程主持了分论坛,并作了开场欢迎辞。翁老师还简单回顾了课题组自建立以来,结合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科学问题的发展趋势做的相应研究工作。接着分别由毕业之后仍然继续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工作的程逵�李延报�邹超三位师兄分别做了题为《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ght Responsive Cell Culture Interface》�《Graphene Composites: Prepar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Regulation of Multiple Sulfide Nanocrysta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nsitized Solar Cells》的邀请报告。俞梦飞以及董灵庆相应按照论坛议程作了近期研究报告。论坛最后还倡议所有毕业的院友简单的回顾了材料学院的求学生涯,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大家纷纷表示,怀念求是园的生活,今后要常回材料学院看看。
【环境材料分论坛】环境材料分论坛于2018年5月26日上午9:00在玉泉校区第四教学大楼303教室成功举行了一次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邀请到了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者进行了四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浙江大学师生等20余人聆听了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位学者在报告中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工作思路和科研经验,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针对学术问题和科研经验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举行本次分论坛学术交流会,拓展了大家的眼界,增强了进一步合作的意识,也为校友返校参与院庆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
【功能微纳复合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7日至28日,正值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由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 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微纳复合功能材料分论坛在金溪山庄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洪樟连教授、吴浩斌研究员、杨士宽研究员、邓人仁研究员担任共同主席,邀请了包括国际知名学者楼雄文教授在内的近20位微纳复合功能材料领域的国内外优秀学者参会。会议重点瞄准微纳复合功能材料领域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探讨基础研究学术问题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与交流材料新技术以及产学研新成果。大会首先由会议共同主席洪樟连教授、吴浩斌研究员、杨士宽研究员、邓人仁研究员致开幕词。之后,参会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林森教授做了主题为“Low-Tortuosity Ultrahigh-Areal-Capacity Battery Electrodes Enabled by Magnetic Emulsion”的报告,介绍了对电池电极材料孔道结构调控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周时凤教授的报告主题为“Glass Based Composite for Photonic Applications“,介绍了其课题组在玻璃基发光材料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来自中南大学的李明教授带来了题为“Identifying Cancer Cells with Multifunctional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Probes”的报告,介绍了其课题组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机理探究及其应用于癌细胞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参会者浓厚的兴趣。此外,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武素丽教授、南京工业大学的谢小吉教授、上海大学的苏倩倩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的周亮教授、济南大学的张玉海教授和深圳大学的苏陈良教授分别围绕“高折射率材料构筑光子晶体及其对发光材料的发光调控”、“Tuning the Excitation Wavelength of Upconversion Nanomaterials”、“功能导向的反斯托克斯发光材料的设计”、“氧化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构筑”、“稀土掺杂上转换晶体的外延生长”、“二维纳米功能材料协同催化研究”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储能材料、光电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催化材料等多个研究领域,在讨论的过程中,参会者不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拓宽了材料研究的视野,而且产生了很多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新思路、新观点。此次材料创新论坛-微纳复合功能材料分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先进结构和多功能复合材料分论坛】2018年5月25日至5月28日,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承办的先进结构与多功能复合材料分论坛顺利召开。大会由彭华新教授和秦发祥研究员任共同主席,邀请了近20位在复合材料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前来交流,共同探讨复合材料学术前沿的科学问题及应用需求。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大义老师做了关于“航空发动机典型结构振动抑制”报告,针对发动机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使役角度提出了对新材料,特别是复合材料高性能的迫切需求,引起了参会学者极大地兴趣。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黄陆军老师所做的“多级多尺度钛基复合材料”报告,提出设计多级多尺度微观结构,可大幅提高材料性能的研究,给聆听报告的学者和学生们新的启发。重庆大学龚愉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钱明芳老师、电子科技大学宋远强老师也分别就“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板分层扩展研究”、“多维度Ni-Mn基合金磁热性能尺寸效应”、“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柔性力学传感器”等方向做了精彩的报告。整个论坛从多级多尺度多维度,到力学,振动,磁热多性能,围绕先进结构和多功能复合材料,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谈论。参会老师纷纷表示,在论坛交流时,产生了交叉学科和研究课题新思路,期待有机会能互相学习,共同推进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此次材料创新论坛-先进结构与多功能复合材料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