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能量 ,乘风破浪 ——2020年暑期材料学院《能源存储导论》全英文课程圆满结束

发布者:项婷婷审核:终审:时间:2020-09-09浏览:644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英文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能源存储相关课程和明确研究方向奠定基础,2020年8月1日-8月8日,材料学院邀请了南洋理工大学Alex Yan(颜清宇)教授为本学院2019级本科生带来全英文课程——《能源存储导论》。受疫情影响,本次交流采用线上形式,但是疫情阻断不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精彩纷呈的课程为期8天圆满结束,吸引了材料学院45位本科生报名参加。

同学们在八天的时间内认真聆听课程,积极参与在线讨论,收获颇多,以下是同学们参与本项目的心得感想节选: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就听闻这样一句话:信息、能源和材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资源。进入大学后,这一段话也经常被老师们提及。但对于这句话的内涵我却了解甚少。而从这门课中,我发现了材料和能源这两个领域的互通之处。例如,如何选择最优秀的电介质材料和化学电池中的电极材料,都需要材料科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没有任何学科是一座孤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研究。身为材料学子的我们也不可闭门造车,必须将目光放长放宽,让专业知识在更多需要的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

——李想

我觉得这门课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课程一定要做好预习和复习,要让自己快速进入节奏其二,这门课和我们大一上的基础课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大一上的课主要是理论,对于实际的讲解很有限,而这门课对于理论和实践是两手抓的,比如老师会告诉你能源的储存原理,也会告诉你理论对应的实际的应用,也会分析这些应用的使用范围优势和不足,这是一种实用的思维其三,这门课其实更是传递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思路,你可以对一项事物进行改良,比如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改进,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试探也可以是一种方向的改变,用多学科的交叉来解决问题,比如用生物的方法制备电极材料,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

——郭静筠

继认识实习课程,《能源储存导论》课程再一次让我明白:大千世界,材料无所不包。无论是电池组电极、电解液等物质的结构,还是界面的离子传输,都亟需合适的材料。让我焦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短浅,更有语言能力的落后。小到个人价值,大到家国情怀,我认识到,“吾辈岂是蓬蒿人”的理想等待“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实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此共勉。

——韩哲亦

作为我的第一次交流课程,我在上课前构想了很多情景和困难,但当我真正在课堂上听讲时,我是出乎意料的快乐和满足。老师的耐心仔细,照顾到了我不了解的术语和不出色的听力能力,让我仍旧顺利的完成学习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关词语术语的积累。八天后,再看看自己的自学记录和上课笔记,能够看到自己一天天一步步的脚印,心里也很充实。我很珍惜这次和大家一起度过的时光和学习知识的机会,也会努力将课上课后的知识应用在自己未来的学习上,更希望还能够有更多像这次一样有意义、有收获的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马岚雪

最后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也就是我对科研工作的认知。我以前也有想过以后去做研究方面的事情,而这次课程也算是让我对科研人员所探究的东西有了大概的了解。上到火星车太阳能电池,小到手机内的蓄电池,无不受益于科研人员在电池方面的研究。国家的重大成就,都是靠千千万万名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每一个实验室,每一名研究员,都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平凡的,是万千科研人员中的一员,但他们也是伟大的,能够静下心来,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去为国家做出贡献,是令人敬仰的。在这里,我坚定了一些科研的决心。

——孟景晖

这八天的课程除了带给我许多宝贵的新知以外,还让我对于材料专业特别是自己将要选择的能源材料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当知道各种能源材料与电池在生活中呢各个领域都有所运用时,当知道不同种类的电池都仍旧面临着许多亟待攻克的难关时,当知道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还有着一定程度的落后并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时,我对于在这个方向继续学习研究下去的意志就更加坚定。同时,我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材料研究是十分需要脚踏实地和刻苦付出的,每一篇论文及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实验,甚至是很多失败。我们现在的研究甚至只是为后人的成果打下基础,但这都应该是每一位研究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杨亦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