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守初心 材展未来担使命 ——记材料学院党团班学生骨干赴浙江余姚红色实践

发布者:孙亦然审核:终审:时间:2021-03-31浏览:319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材料学院于3月27日组织党团班学生骨干前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余姚王阳明故居等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士良老师、团委副书记万士齐老师和党团班学生骨干共40余人参加。

重温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树影斑驳,春风拂面,我们踏着凹凸的青石台阶,沿着蜿蜒小路,走入位于余姚梁弄镇的浙东行政公署与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古朴气息的民居大院。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成立于1944年,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党校,内设有客堂、文化教室、西厢房、电讯与军事教室,墙上还保留着毛主席语录。1945年,浙东行政委员会选举产生,浙东行政公署应运而生。会议室中陈列的一张张方桌、一条条板凳、一盏盏马灯、一只只茶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段历史。不论是废除苛捐杂税的财经处,还是干部群众社会教育的文教处,无不体现了“改造旧有政权”的主张,为抗日服务,为民生服务。

      “哪怕是在当时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在严格的招生制度下,仍然有一批党政军干部在此学习文化知识,练习机枪射击。”材料1701团支部书记张瑞安同学如是说,“70多年过去了,学员们的壁画仍然栩栩如生,我看到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要珍惜和平美好的现在,积极进取,认真学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找准精神坐标,接续奋进前行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做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6月18日首战告捷,而后成立了中共浙东军分会和浙东区党委。

      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依照时间顺序,逐一了解了中共中央开辟浙东的战略决策、坚持三北开辟四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隐蔽战线工作、反攻作战与奉命北撤等板块。大家感触很深,也深刻了解了革命前辈当年确实不容易,增进了敬党爱党之情,增强了报国之志、强国之心。

       “这座穿越百年历史的清代民居院落,我感受到了她的谦逊与深沉。”材料1704团支部书记朱静思同学评论道,“在沪杭甬长三角地带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上,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与日伪顽作战643次,谱写了一首浙东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敌的壮丽凯歌。我们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知荣辱、明方向、懂兴衰、有信念,不断增强为人处事的自信和底气。”


感悟阳明心学 践行知行合一

      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全才,在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上取得了丰功伟绩,其心学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下午,我们来到了余姚的王阳明故居。步入大厅,粗壮的卷棚廊轩高大稳重,素雅的抬梁结构古朴大方,“吾心光明”的提匾和“兴教育人千秋师表,经文纬武百代楷模”的楹联,让大家不由得对王阳明先生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与爱戴之情。

 

      在王阳明故居,“真三不朽-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全面展现了王阳明哲学、教育、政治、军事、文学、书法等方面波澜壮阔的一生;“一脉良知-王阳明弟子生平事迹陈列”详细介绍了王阳明在各地讲学情况和弟子相承;“知行天下-全球视野下的王阳明及其学说”反映出他的心学体系超越了时代变迁,经受了历史考验,传承至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合一”精神之中。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材料1904班长沈漪杰同学有着深刻的感触,“在明中期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王阳明始终是一盏不曾熄灭的‘心灯’。我感受到了王阳明在军政、思想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他所提出的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我认为我们传承和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春天自然的声音拨动着心弦,一天的红色教育活动,我们深受触动。重走革命旧址,忆往昔峥嵘岁月,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的寻访让我们铭记历史,凝心聚力谱新章;“独夜残灯梦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王阳明故居的寻访让我们追逐先贤足迹,明智创赢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