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经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定,浙江大学2024-2025学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公布,材料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骆逸欣、2023级硕士研究生叶凌彬获竺可桢奖学金。

骆逸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薛晶晶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组装分子层用于实现稳定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科研道路上勤勉探索,博士在读期间,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Physics Letters、Carbon Energy 发表论文4篇。针对有序堆积的传输层分子在外力刺激下易发生结构坍塌的问题,通过向钙钛矿光伏中引入无定形空穴传输小分子提升器件稳定性;针对现有空穴传输分子大多不适配宽带隙钙钛矿材料的现状,通过诱导效应调控分子层能级,制备出适配宽带隙及叠层电池的自组装分子层;针对二维-三维混合钝化界面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氟化策略开发纯三维界面钝化分子以提升器件稳定性;从钙钛矿软晶格特性出发,探讨钙钛矿光伏器件高效及不稳共存的机理,为未来材料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获得2025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科研项目资助。先后参加2024年美国MRS会议、2025年美国SPIE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
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多项荣誉。曾担任第十二届亚澳复合材料大会志愿者并获“优秀志愿者”称号,担任第二届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青年学者论坛等,在奉献中践行求是精神。

叶凌彬,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叶志镇院士和戴兴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转印工艺的钙钛矿量子点主动发光显示器件。
科研中积极探索,在本学年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累计发表/在投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其中以唯一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以无压力转印构建钙钛矿量子点薄膜间清晰界面,揭示量子点薄膜间沿电场方向的离子迁移导致LED工作不稳定,最后构建以单层钙钛矿量子点薄膜为发光层的LED,器件工作时长提升到61.2h。积极参加国际显示技术大会和中国新材料大会钙钛矿发光产业论坛,会议论文提出的转印工艺受光电未来、光电新型材料等公众号的广泛报道,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在校期间,多次参与无偿献血、爱老敬老等各类公益活动;科研之余,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如跑步、登山等,培养摄影、朗诵等兴趣爱好,创建个人自媒体账号,分享科研和学习经验,展现新时代浙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担当。
自1986年起设立的竺可桢奖学金,是我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全校每年仅评选12名本科生、12名研究生。特此向荣获竺可桢奖学金的骆逸欣、叶凌彬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辛勤奉献、铸魂育人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愿材料学院学子们继续秉持“明德求真,精材成器”的学院育人理念,在新时代中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